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定位为个人性质的公益分享,目前内容多数是之前写的文章汇总,亦未作商业规划、运营、变现,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周朝阳:社群的力量有多大

周朝阳 zhouchao 129℃
>>欢迎光临 共同成长

动物们生存的方式是弱肉强食,食物是他们的目标追求。比如蚁群一旦发现大象尸体就会呼朋唤友,分工协作,最后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生力军,这就是蚂蚁军团,具有很强大的群聚力量。

很久以前看过林振英的一个电影,片名不记得了,内容大概是人类因搞房地产而不经意间破坏了一个蛇窝,结果就引起了蛇群的报复,大兵团作战,看得惊心动魄,这也是团队的力量。

前几天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人讲一故事,说为什么普通列车跑不过高铁,因为普通列车的每节车厢全靠车头带,而高铁的每节车厢都装有一个发动机。

一好友在众筹“青橙空间”项目时说,他们几个人不是领头羊,而是领头雁。头羊没了,整个羊群都会散架,头雁没了,第二只雁依然可以和小伙伴们排成一字或人字继续飞。

前面两个故事讲的是团队协作,后面两个故事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个体的因素,其实不管是蚁群、蛇群还是高铁及领头雁都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之上的个人努力。团队的聚合也正如我们当今互联网第三方社交工具一样,每一个社交工具上都聚合了较多的同类人,微信也好,微博也好,QQ空间也好。小小的蚂蚁能蚕食大象,我们基于兴趣图谱的小伙伴在一起又会发生什么奇迹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或相近志趣的小伙伴们会有很多话题点交互在一起。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见如故者自然能聊到天亮。当两三人甚至更多同类者聚在一起就无形中形成了社群概念,大家是基于同一兴趣图谱志趣相投,整个社群中虽说有领头雁,但离开了领头雁或社群中的任何一位,社群则不会有太多的影响,而由此形成的经济变现我们称之为社群经济。

其实微信公众帐号严格意义上也只能算是粉丝经济的一部分,如明星汪峰和其形成的微博、微信公号或是粉丝自发组建的群组,都可以称为粉丝经济,只不过大家通过不同的工具完成粉丝和粉丝、粉丝和明星的交互。如果有一天汪峰不玩了,群组就会解散或变得无意义。而社群则不一样,社群更多的是偏重内容,而非个人。比如我们是基于摇滚乐组建的社群,那么搞摇滚的又不是汪峰一人,还有许巍、哈林。由此形成具有变现可能性的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更注定价值体现,没有任何价值的社群很快会淹没在滔滔江水中,社区又和社群不一样,聚拢一批未经筛选、具有不同标签的人们形成社区,而社群又从中进行兴趣化细分。

群成员加入一个群,也许刚开始加入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满足了某个需求,有时候一时冲动,比如说社群活动索票加入者,互联网本身具有裂变性,到后面会衍生出更多不同的兴趣点,也许基于兴趣图谱可以玩一次众筹,共同写一本书。

说两个故事,一个是和侠客同学的交集,作者作为活动的约伴方允许了侠客参与植树节的申请,接下来又有音乐会的报名活动,这些基本上算正常参加活动。前几天朋友的iPad因为忘记开机密码,经多方尝试未果而求助,于是作者在微信群中发出了求助信号,最后侠客说其有解决多次类似案例的经验,这也许就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社群力量。

另一个故事是和凌黄松同学,在一次约伴的凤凰山穿越的活动中,作为约伴人需要负责探路及团队整体交互,则很少会特别关注某一队友,而一旦作为队员参与活动,则会主动的去和不认识的人交流。后来就和凌黄松聊上了,我说我叫周朝,他说是不是玩活动的周朝,我说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他说你认识另外一刘姓朋友不,我说认识,最后确认了,是同一人。

从本质上讲作者和凌黄松有三条交集线,一条就是刘姓朋友,他们一起共同做过项目。第二条就是活动约伴人这条交集线,他在约伴人的户外群,而约伴人经常混迹作者的社群。第三条就是要加微信好友时发现已是好友,原来是曾经共同参与一个互联网活动。其实这个世界很小,小到你朋友圈的好友就在你的身边而你不认识。

也有一些不良信用的朋友,他们加入群后不说话,需要发广告时就把所有的群都发了个遍,被请出了反正发了一次,死得光荣。没被发现就继续潜伏,反正不与社群成员交集,他们发的链接内容或信息多半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不敢真正的做微信和微博营销。

成功学陈安之为什么不做微博营销,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什么会在微信公众号中做,因为微信公众号是封闭社交,粉丝和粉丝之间不熟悉,为什么也在微信群中做宣传,因为社群传播的裂变性,这就是作者认为的社群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广活生动 » 周朝阳:社群的力量有多大

>>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转发出去!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