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这个话题很沉重,作者前段时日回家乡照顾生病的父亲时,母亲说正在读高三的堂兄辍学了。
10几年前作者上学那阵,几千人的村子里考上一个高中生,就是一件喜事,考上一个大学生,就是一件大喜事,演露天电影来庆贺。弟弟就是这样的,考上了省内一所专科院校,周姓家族很光耀,妈妈也兑现了演电影的承诺。
外出打工时,工厂务工者初中未毕业的也会当作初中毕业生进厂,多为初一、初二、初三的辍学者,到镇上的中学办一个毕业证,分分钟的事。不像现在的证书,学校网站联网查询。东莞、珠海、中山的工厂对工人的学历要求也停留在初中,一个高中生进工厂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储备干部。一个真正毕业了的高中生,凭借着高中知识完全能闯荡一番。因为入学晚,高中读完基本也十七八岁,成年了。
当时有一句玩笑话,说一个快递从赛格大厦往下砸,分分钟能砸到高中生,而大学生不是那么容易砸中的。十几年后的今天,分分钟能砸到本科生,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则随处可见。
很多事都符合“二八定律”,十几年前的升学率只有20%,而今天的升学率基本上在80%,特别是农村,升学率还不错。只要你想上,成绩不是太差,三本、大专都能上。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投入的教育资源增加了、义务教育普及了、国民素质提高了,更重要的是社会多元化了。上中学那阵,参加比赛才算第一次去县城,中专是在省内的另一座城市读的,没毕业前,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学校。只要考上大学了,基本上都会分配工作,不像现在的事业编制人员还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录取率令人寒心。所以针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有供养子女上学这一条出路了,只要考上大学,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出人头地。
说个大家熟悉的事,发生在我们周口的“王娜娜事件”,如果媒体不曝出,顶替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娜娜的张莹莹依然会过着体面的生活,而现在的专科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进学校这种单位的希望太渺小了。近千万人口的小城市只有两所大学,发生“王娜娜事件”的专科院校是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还有一所本科院校是周口师范学院。
和作者同龄的表哥,初中毕业后去当了兵,两年后复员转业。所以十几年前农村孩子的出路就是上学和当兵,那些初中及初中阶段的辍学者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一般都在建筑工地干活儿,因为要养活一家老小,能创业成功的寥寥无几。作者初中毕业后也曾去过建筑工地,左臂上划伤的疤痕是那时成长的记忆。
十几年后的今天,一个拥有高中学历的毕业生在农村已不稀罕,因为作者村子里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研究生也有好几个。如果再拿高中知识进入社会,这就像十几年前的初中知识一样,外面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作者以为最起码的是拥有大专或本科学历者才有资格外出闯荡一番。
我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读了省城的二本,一个去部队做了军官,12年的合同兵种,问及我哥,他说基本上现在农村的孩子有三条出路:大学毕业后留校、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当兵留在部队。这是父母辈们给予子女们的希望,没有哪一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打工创业,因为这条路是最苦的。
不要说全国各地都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12年义务教育也有部分城市在实行了,义务代表着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如果连高中都义务了,而我们还要初中辍学,可以想象我们距离大多数人已变得越来越遥远了,我们是拖大多数人后腿的那一小撮人,辍学了去做什么呢,没有职业的方向和兴趣的使然,我们终会被这个社会所遗弃,只能选择这个社会最底层、最卑微的工种苟且。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十几年前的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真正联络的较少。初中同学大多同属一个乡镇,高中同学也大多同属一个县城,虽说具有地域优势,但现实中真正交往的不多。而倒是来往密切的是大学同学,作者分析有两种原因,一是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那些初中、高中同学是5-10年前的交情,淡化了,那些没能和你一起走进大学校门的辍学者,其生活圈层及选择的道路已和你相差较远,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终成为生命中的过客。
人们都说进入社会靠的是人脉,好的人脉就是互助,互助的基础是有能力解决别人的问题,有一天你有困难了,别人才会帮你。大学同学基本上是成熟的一代人,毕业后的人生道路基本上也不会相差太远,人生价值观也几近类似,一个在工地搬砖的泥水工和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公务员基本上没有话题,而一个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和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倒是有较多的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二。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无道理。针对当下的读书无用论,作者认为中山大学的校训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农村的孩子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健康的成长,也只有上学才能不再回到开始的地方。闯荡世界的结果是以同等、对等、平等的人脉水平为基础的,任何人脉资源的存在也一定是建立在互助的基础之上,而互助的特性划定了“同道中人”的范围,身边人决定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转载请注明:广活生动 » 周朝阳:农村孩子的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