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怎么算帐?
除了大富豪,多数民企都是微利项目,例如浮动成本70%(例如工资水电原材料),固定成本25%左右(社保房租折旧),3%的净利润已经抢的打破头了,2%都是香馍馍。
民企靠的是快速循环,3%利润,循环3-4次,就是10%利润了。如果成本一抬升,3%利润降为1.5%,民企就没有抗风险能力了。只要一个坏账,一个环保大罚单,这企业就挂在墙上成为先驱了。
民企的特点是:快速转动,小本快跑。300万的生意做5次,就是1500万营业额,到手50万,一家人开开心心过个年,比打工强多了。但是,如果这50万利润,因为一个社保通知,要交出去40%的利润,那这个企业必须倒闭了。
杠精们说,那你也涨价啊?这是外行话了。工厂在消费不振的情况下,想涨价是非常困难的。
一,内销
企业都是批发,1500万的营业额,涨价3-5%,就是45-75万,对手是绝不愿意接受的。万般无奈,合作伙伴会削减订单,原来是1500万,那就做800万。我试试看,如果消费者接受,我明年加订单。
但是,厂家有固定成本,做不到1500万,固定成本都不够了。只能倒闭。
二,外销
涨价?谈都别谈。就这个价,不做?滚!
三,国际市场的小秘密
作为一个跨国小微企业,我来告诉你内部最隐秘的事情。
中国市场太大了,销售渠道没有出现垄断。但是,欧美国家完全不是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人口大概就是一个浙江省,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销售渠道基本固化了。举例,陶瓷。
英法德日奥,80%的吃饭盘子是超市卖出去的,20%的高级盘子是会所餐馆定制的。你看你做哪个渠道?走超市渠道,就三个大买家。涨价?想都别想。
走高端会所渠道,人家都有合作几十年的友商,你便宜一美元,人家就买了?不可能的,人家还要担心质量,信誉,长期合作的能力,哪是便宜一美元就行的?
至于南美这种较差的市场,也很简单。温州人派个表弟过去,在批发市场设个亚洲超市。就这么简单粗暴。但是量也不大,因为当地消费人群小,钱也不多。
转载请注明:广活生动 » 民企怎么算帐? 除了大富豪,多数民企都是微利项目,例如浮动成本70%(例如工资水电原材料),固定成本25%左右(社保房租折旧),3%的净利润已经抢的打破头了,2%都是香馍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