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和学校制
学校制适合培养操作工。标准化,纪律化,不允许偏科,不提倡天赋,只能是在课程大纲范围内使劲,看谁覆盖的全?我覆盖了99%的知识点,可以去同济大学,你覆盖了80%的知识点,可以去澳洲留学。课程大纲以外的知识点,例如倒插门技术不是考点。6-22岁,全部是这个搞法,优点是,适合基础阶段的制造业。缺点是把人搞傻了,缺乏创新思维。
学徒制是定制化教育,培养的是,
一是大中小老板,以后要自立门户的。例如培养一个木匠,三年出师后,不能在师傅的地盘拉单子。培养一个镖师,主要是拉关系,黑白通吃,练独门刀法是骗人的。
二是内部高管。钱庄大伙计一般都是自己培养的。
三是培养子女接班。
这种培养制度缺点也很明显,
一是知识缺乏通用性。张家钱庄和李家钱庄,各种制度完全不同,难以跳槽。
二是知识过于封闭性。师傅主要教的是生意经,技术还在其次。
三是学徒制无法转行。很多学徒只会这一个知识点。如果打金戒指的行业消失了,他就彻底完球了。
老牌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数是把学校制和学徒制结合起来。
英国,从小学就分开,私立贵族小学一直到牛津。
德国,从中学毕业后分开,一部分去当学徒,一部分继续读学位。
法国,在大学分开,一部分是超级昂贵的专业大学,一部分是基本不要钱的公办大学。
美国,类似于英国多一点。
我们在解放后是把教育当做是xx任务,主要是培养xx。教育的全过程,不允许私人思维进入。实际分类是在工作后。以前就业稳定,各种类型的单位,从供电所到人事局,单位里都有师傅制度,新大学生跟某老同志学一年基本技能,这叫转正期。这种师徒关系一般是名义上伴随终身的。
WTO后,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入工厂流水线。因为农民工流动性太大,不可能再有师徒关系了,于是简化操作,把每个工序分拆成各种最简单的规范动作,只要是个人就行。其实以前国营厂不是这样的。但这是符合低附加值工业的实际情况。
现在,工厂企业进入高技术时代了,简单操作转化为高级操作了,这才发现人才缺乏。我们的客观环境不可能推广学徒制。因为我们不保护知识产权,也不讲究商业伦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普遍情况。
欧美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学徒制的有序传承。你学会了各种商业秘密,技术秘密,要签合同,保护技术和同业回避,不能抢生意和外泄。
古代是通过人情伦理约束学徒制的。徒弟不能和师傅抢生意,你要坏了规矩,全行业抵制你。
我们现在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广活生动 » 学徒制和学校制 学校制适合培养操作工。标准化,纪律化,不允许偏科,不提倡天赋,只能是在课程大纲范围内使劲,看谁覆盖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