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
有实战意义的教育,历来是奢侈品。
我说个书本上从来没有写过的,祖上口述传下来的小故事。明朝有个大an子,叫做大礼议之争。说起来也搞笑,就是文武大臣争论,嘉靖法律上的亲爹是谁?嘉靖的老师,翰林院修撰,内阁大学士杨慎,直接反对自己的学生嘉靖,被自己学生廷杖三次,打的死去活来,也不松口,最后开除一切职务,发配云南瘴气之地充军。这个事情的奥妙在于,杨慎在云南,居然活的超级舒服。你想啊,一个皇帝恨之入骨的人,居然混的非常舒服,七十二岁才挂了,当中还回四川老家玩了几次。为什么?我后面讲。
教育活动,在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个罕见时期,教育好像自己努力就可以的。因为当时是特殊情况。
首先,大家都没钱砸。社会上刚刚经历了文ge,大家都是固定工资,也没老师敢收钱辅导。其次,社会上急需人才。只要是大学毕业,中级职称,在九十年代,京沪户口不是大问题。英雄不问出处。最最要的是,机会太多了,没人和你抢。据说马爸爸高考数学才考了几分,也读上了本科。只要自己跑到终点站,就是成功。
进入2000年,大家思想开放了,家长有钱了。各种各样的劣质补习班,饭桌补课出现了。但这种补习班,良莠不齐,也就是身边的几个老师互相介绍,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家长想找好的老师,也找不到地址。
2010年左右,互联网的普及,风险投资进入,好的补课教师被层层选拔出来了,这就进入高收费阶段。疯狂的金钱游戏开始了。
其实,历朝历代的实战教育,都是昂贵的。
一,学徒三年,吃尽苦头
穷人家玩不起高级教育,只能是学手艺。但学手艺也不简单啊。裁缝,木匠,厨子,唱戏,保镖,哪个不是学徒开始?家长没钱,就孩子去干活。早上天不亮起来当保姆,给师傅洗衣做饭,扫地擦桌,什么苦活累活都要干,吃的差,住的差。等于是三年免费劳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才换个入门技术,非常残酷。
二,科举精英教育是天价
这个我最熟悉了。我家老一辈的人说,明清时代,科举家庭有个秘密开支,收集科举试卷,主考官文章,请进士讲考试方法。这种教育是非常秘密的。家里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才可以听。老弱妇幼,闲杂人等,是不让进的。
考试技法研究都是名师点拨的。科举意味着官位。有本事的人绝对不会轻易传授。这种教育简直是天价了,秘而不传的。回到篇首,天底下,考试最牛逼的是谁啊?帝师,翰林院编修,内阁大学士。巧了,杨慎就是这个人。杨慎要是秘密的给哪个学生点拨一下,那还得了?所以,杨慎成了国宝级人才,受到了云南巡抚衙门的秘密保护。
三,中产家庭孩子只是三年私塾
私塾教育都是很贵的,要养活一个私塾普通教师,相当于五个农民家庭的收入,中等地主家庭才行。阎锡山的父亲是高利贷商人(后来破产),他才读上三年私塾。这件事情对阎锡山刺激很大,民国时期,阎锡山发狠了,山西教育搞平民化,家家户户的孩子必须读书。直到解放前,全国文盲大概是80%。
教育的目的,一是普及基础劳动技能和文化,类似于我们的二本,或者美国的州立大学。二是精英选拔,例如哈佛大学。历朝历代,世界各地,这两个系统是分开进行的。法国德国英国,都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分开,高中分流一半,所有的孩子都在初中小学打混战。这就没办法了,逼得家长去补课。建议:
1,高中不分流,但可以分校。贵的,便宜的,看你情况。
2,保留985的精英选拔。二本教育注册制,鼓励学习科学文化。
只要不强制分流高中,补课问题,基本解决。大部分家庭孩子也没打算读清华,但不让我读二本,家长就急眼了。孩子才十五岁啊,这就定性了?
转载请注明:广活生动 » 家学 有实战意义的教育,历来是奢侈品。教育好像自己努力就可以的。我们的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分开,高中分流一半,所有的孩子都在初中小学打混战。这就没办法了,逼得家长去补课